第三届CDSA国际媒体艺术创意大赛获奖作品介绍 VOL.03
以下是本次介绍的18组获奖艺术家作品
金奖

“虚极自然研究”这一系列作品旨在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表达 "虚极静笃 "的叙事概念。场景设定在春夏时节,以探索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奇妙生物,将它们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强载体。作品希望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模糊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将置身自然之外的我们消隐于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诗意地栖居在虚拟自然中,感受阳光的温度,感受微风拂过的声音,感受片刻呼吸间自然的微妙变化,感受一种“真实的不真实感”。
银奖

Multi-Flora系列是三无化碳于2023年所创作的数字作品,
通过CG技术实现超现实物种动态艺术,进行展示虚拟植物的多样性与生态环保意识,Multi-Flora虚拟植物系列激发观众思考。
该系列以此为源头并与多个城市建筑制作出MR混合现实的城市概念影像,借此表达城市与虚拟植物共生的概念!

在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有可能吞噬自然世界,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城市扩张中发现了一个隐藏的避难所。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种令人着迷的融合,植物与技术和谐地生长。他探索得越深,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真相,挑战了他对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关系的先入为主的假设。
在我们快节奏的当今环境中,技术飞速发展,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但这种快速进步是有代价的。我们开发和使用这些技术的方式可能会彻底改变甚至摧毁自然栖息地。相比之下,我的作品“自然保护区 3000”探索了速度与静止的并置,强调了技术的不懈进步与自然的持久本质之间的平衡。这个项目是在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 (NTU ADM) 开设的跨学科课程“探索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中构思的。

基因编辑是一套革命性的技术,使科学家能够修改生物体的 DNA。其中,广泛使用的 CRISPR-Cas9 系统与其他方法相比,速度更快、成本效益更高、更精确。
这个项目“CRISPR Chronicles”深入研究了基因编辑的不可预见的修改和隐喻性未来。它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这种进步真的有益吗,还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潜在缺陷?
基因编辑本质上涉及从基因中提取数据并对其进行修改。但这个过程会引入错误或故障吗?我们是在向更好的方向修改,还是在为我们的生物系统制造更多问题?这些故障是否可以看作是系统中的故障,从而导致无法预见的后果?
从反乌托邦和愤世嫉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研究了医疗技术的影响。抽象的观点通过细胞绽放的视觉隐喻来说明,代表了修改可能性的增长,但暗示了错误的可能性。
《CRISPR 编年史》为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鼓励我们反思基因编辑的深远影响。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项技术进步是一次胜利,还是我们追求科学进步过程中令人不安的失误。

《超越时髦》表明人们要对世界有更全面、更综合的理解,赞美那些超出熟悉范围的、有些不可思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穿越象征着不同程度的人类影响和自然融合的环境。故事开始于贫瘠的、人类主导的空间,在这里,动物只是资源,它们的存在被资本主义的要求所驯服——人造的、静态的、脱节的。通过摄影测量,所描绘的空间取材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将抽象概念植根于有形的现实。这些场景批判了资本主义将生命简化为资源的纠葛,突出了束缚和威胁生物多样性的条件。在厨房里,宠物狗体现了人类对陪伴的渴望,它们的角色严格由家庭环境定义。超市饲养的农场鸡沦为商品,它们的生活由人类永不满足的消费欲望所决定。在购物中心里,动物园里的大象象征着异国情调的娱乐,它们威风凛凛的存在仅限于人为的好奇心表现。教堂庇护着农场奶牛,使农业开发神圣化。在墓地里,心爱的马匹与主人一起埋葬,摆脱了生活的重担。精心设计的花园与水族馆鱼类的并置反映了人类对审美控制的偏爱,将充满活力的生物变成了装饰元素。最终,动画将我们沉浸在未驯服的境界中:茂密的森林和神秘的海洋深处。这些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充满了各种生命形式,这些生命形式在危险的、遭遇丰富的环境中具有韧性和适应性。
铜奖

《没有重力的人》是一套联播影像、系、文章,三位一体的综合创作。重力,一个天体的诞生就产生的力量来自于该星球的核心。人类一切的生存,生产活动都受重力的影响,这样人类与重力就会无法摆脱的关系。但是,我们从未停止过摆脱重力的狂想。我们以此为切入点,从重力与人入手研究了人类飞行史,我们发现人类如何摆脱重力的羁绊,飞向深空,其本质是人类技术史的发展。故将33个飞行史呈现为重要的目的一一翻译,以文字和角色为支撑制作单独的“小传”,以理性的科学道理和呓语冷静想象铸造一种独特的文体和角色设计,并让这些角色组成一个离开地球的物体场。我们尝试去探索一种融合人类飞行史和当代艺术的跨学科文本,跨学科的存在。如何去抵抗重力?这是人类亘古的问题。

作品介绍:很久以前,也就是在“报时者”出现以前,是没有时钟的。 这是一个无法判断时间的时间,人们对时间的观测来自于天体的运动、身体反映与机械的规律。直到有一天,一座工厂中,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钟”,它能精确计算出时间的每一刻,这简直超出了自然的限制。 “钟”的设计者人物,这项伟大的发明要被崇拜,时间这项事物要被崇拜。 他赋予了时钟形象,这个世界的人们拥有者相同的相貌,时钟则像他们的集成体一般代表着人们,它被工厂送入天空,为全世界的人们报时,它被称为“报时者”。 随着庞然巨物的升空,人们从惊叹,热情,再到全城的人们都自发的追随着时间的脚步,不愿离开。 可最终“报时者”被人们亲手送入垃圾场,被爱它的人们遗忘。崇拜就此消失了。

在充满不确定的快节奏城市生活、虚拟世界的信息洪流裹挟下,水豚以其对变化宠辱不惊的态度,广泛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在网络上的精神代表。在当下,虚拟符号成为了当下现实群体追求与情绪的镜像。我们通过水豚成为年轻人的网络替身为切口,呈现在纷繁状况下的水豚“佛系”表现,表达当代人面对世界变化“入定” 与的心态。

在充满不确定的快节奏城市生活、虚拟世界的信息洪流裹挟下,水豚以其对变化宠辱不惊的态度,广泛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在网络上的精神代表。在当下,虚拟符号成为了当下现实群体追求与情绪的镜像。我们通过水豚成为年轻人的网络替身为切口,呈现在纷繁状况下的水豚“佛系”表现,表达当代人面对世界变化“入定” 与的心态。

中国绘画中有一个观念叫做“因心造境”,即绘画是用心设计,是对现实世界的精致诠释,完全是超乎于大自然的一种想象,因此传递出的是一种“虚境”。本作品中有意识地带着对自然的感悟去“再造”自然,用理性的思维经营画面,借数字的力量去建构一种简单却意味厚重的语言,目的是更好的传递“有绪则不杂” 的气象。通过造境思维,创造一处浓缩了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多维“现场”,因此“场景之中举目无人,却又处处有人”。

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中,我们在既定的轨道低头缓慢行走,能驱使前进的只有麻木。解开月亮的锁链,指向偏轨的生活,一切先验和经验都不再可靠,可靠的只有生命地紧迫带来的原始动力,奔跑着去谱曲,那是写给自己的命运交响曲。梦里,我飞了起来,月亮散在了荒野上,巨大的光芒包裹了我,那不是未来希望的感召,那是眼下现实的呼唤。
特殊奖

“Sync.Hive” 描述了群体行为和磁感应在自然界中不可见的作用。虽然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现象,但它们往往具有重叠的功能并且可以同步。这种同步对于各种生物的协调、凝聚力和生存至关重要。群体行为协调群体内的位置和运动。另一方面,磁感应是许多生物的一种导航和定位手段,由地球磁场实现。蜂巢是这个作品的象征,蜂巢的现象和元素被组合并以抽象形式表示。一群生物离开蜂巢,吸收环境影响,并通过形式和状态的变化对其作出反应。当前的争论围绕着人类技术(例如高压电线和无线通信系统的电磁污染)是否会破坏生物的自然磁感应。


我们既是宇宙的中心,又是其中转瞬即逝的瞬间。我们通过个人的视角感知宇宙,将其视为我们自身存在的反映。尽管我们的宇宙观以自我为中心,但我们却通过无形的线索相互联系。这些无数的线索将我们拉在一起,不是直线,而是蜿蜒重叠的层次,编织出一幅共同经历和情感的挂毯。在这幅宏伟的存在挂毯中,每根线索、每一个时刻、每一个联系,都让我们得以一窥我们共同现实的浩瀚。通过这件作品,我想探索所有生物的深刻相互联系。视频中的人物和场景是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代表了人类想象力和机器创造力的融合。虽然这些图像是计算机算法的产物,但它们体现了更广泛的人类概念,生命的可能性不同于我们的星球和宇宙。我的目标是提出一种超越数字领域的对话,培养不同存在之间的团结感。因此,这件作品试图超越屏幕的界限,邀请观众与虚拟世界甚至更远的世界建立联系。

这项研究解决了自然领地交流中的一个常见问题。这些环境中的生态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技术科学文献,这些文献通常非专家无法获得,而且只部分传播。该项目利用叙事性和沉浸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交流模式,旨在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获得,同时强调生态系统的关系。该模型结合了百科全书和音频引导虚拟游览的形式,使人们能够超越传统的小径和物理距离,远程探索该领地。该项目的理想媒介是网站,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可访问性和表达能力。用户可以在叙事声音的引导下探索各种栖息地,叙事声音突出了自然主义兴趣的元素及其联系。一些输入仅仅是指示性的,而另一些则通过图形元素和引导说明进行了详细说明。如果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用户可以直接从一个生态系统跳转到另一个生态系统。探索完一个栖息地后,旅程继续到下一个栖息地,叙事声音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突出的联系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微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栖息地之间的宏观相互作用。